分享按钮

(上接第四版)疏解与老城区不相匹配的行政、商业、生活等功能,逐步降低人口密度,优化空间结构。引导古城核心保护区和保护缓冲区内的居住人口有序向外疏解,机关、企事业单位向外迁移,商品批发、仓储物流等业态向外转移。引导老城区集约发展高端文化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推进古建大院保护利用开发,丰富特色餐饮、特色商品销售等业态功能。

专栏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与综合提升重点任务

保护修缮:实施老城保护与修缮工程。挖掘整理古城历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塑造古城特色风貌。

综合提升:开展主要街区的空间整治,改善古城街区出行条件,完善夜景照明、广告牌匾等城市公用设施,提升城市品位。

第四节 优化县域经济布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县(区)比较优势,围绕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支持各县(区)差异化发展,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支持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区和较大规模城镇集中,带动经济总体效益提升。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县一特色”发展新格局。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专栏4 县域经济发展重点

城关区:发展文体、旅游、服务等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净土健康全产业链,形成带动县区发展的增长极。

堆龙德庆区:发展以仓储物流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拉萨城市功能综合承载地和全市综合性产业配套服务中心。

达孜区:发展以食饮品加工、民族手工业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打造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东翼新城。

林周县:发展以青稞增产、牦牛育肥、饲草种植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现代化生产基地,中心城区向外延伸拓展的战略储备空间。

当雄县:重点发展以高原风光为特色的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壮大发展牦牛养殖等畜牧业,打造集文旅融合、能源开发、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全市发展支撑极。

墨竹工卡县:提升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水平,完善城镇综合服务配套,打造东部中心城镇。

曲水县:建设种质资源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类产业,打造引领全区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尼木县:支持藏香、藏纸、经版雕刻等传统手工技艺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种养殖基地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地。

拉萨经开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健全以绿色食饮品、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的全产业链。推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促进产城融合,打造西藏对外开放新高地、实体经济集聚区。

柳梧新区:发展金融、教育、医疗、科技创新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形成数字产业集群,打造西藏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和数字产业基地。

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支持文创产品开发,打造区域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

空港新区:支持建设航空口岸物流园区,提升航空综合服务水平,打造国家物流综合枢纽空港区。

第五节 打造区域交通综合枢纽

发挥藏中南区位辐射优势,加快构建以铁路、高等级公路及贡嘎机场为骨干、普通国省道为主体、县乡公路为补充的区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建成一批团结线、幸福路。到2025年,市域公路通车里程、技术等级迈上新台阶,公路列养率达到100%。打造以通用机场为支撑的应急救援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公交廊道和综合客运换乘枢纽站场建设,建设“公交都市”,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地下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库。开展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方式前期研究。

专栏5 区域交通综合枢纽工程

铁路:配合实施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电气化改造、拉日铁路电气化改造。

民航:配合实施拉萨贡嘎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贡嘎机场第二跑道新建工程,应急救援基地工程。

公路:配合实施G6线那曲至拉萨段、G4218线拉萨至日喀则机场。续建S5线拉萨至泽当段快速通道,新建G561线林周至拉萨段新改建工程。加快雅安至叶城高速公路拉萨市区跨境段贯通工程前期工作并适时开工。

第三章 保障改善民生 持续增强群众幸福感

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建设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健全农牧民、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监测服务引导机制,完善服务设施、规范服务职能,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高校在藏专业招生优化调整,加强职业技能技术培训,注重解决“招工难、就业难”的多层次结构性就业矛盾。实施本地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推行以工代训、企业培训等精准培训模式,支持劳务服务组织发展,推行“点对点”就业对接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引导农牧民到城镇和企业就业。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多渠道市场就业,支持区外就业,协调北京、江苏每年提供企事业单位岗位专项招收拉萨籍应届高校毕业生。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和完善创业优惠政策,加强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二节 持续增加人民群众收入

强化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导向,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进。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支持力度,鼓励农牧民共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继续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农牧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水平。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公务员奖金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研究制定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完善对组织任命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激励机制,合理确定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实施低收入群众精准帮扶行动,完善扶贫产业项目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向低收入家庭或其他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延伸。

第三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市,推动教育事业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多样发展、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特殊教育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实施《拉萨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夯实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探索实行各民族学生合校和混合编班、住宿。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校长治校能力,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着力解决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性缺编的矛盾。实施“百千万”行动计划,大力培养优秀学校管理队伍,强化教师全员培训。优化教师管理,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突出教研支撑作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强化合作办学,推进团结、文明、书香、健康、绿色、平安“六大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按照城镇化总体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优化布局,实施《拉萨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21—2025年)》,推进农民牧区学校相对集中规模办学,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全面改善一职、二职办学条件,加强实训设施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理工农医等急需紧缺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全民教育,加快拉萨师专“专升本”进程,建好拉萨师范学院。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行“非禁即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教育。办好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贯通。

第四节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保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做好社保卡“一卡通”创新应用示范工作,推进社保卡综合应用。防范化解社保基金风险,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推动建设社会保险标准化“先行城市”。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做好医疗保险“一单制”结算、“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工作。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动态调整机制,适当扩大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范围。实施“养老+托幼”双托、双护模式,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体系。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特殊群体社会救助,健全完善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编制住房发展规划,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出台长租房政策,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推进老城区困难群众“出棚进楼”,探索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新模式,完善分级分类补助标准。

第五节 推进健康拉萨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健康拉萨保障工程,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建设,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快推进医疗信息化,推动“智慧医疗”“智慧康养”体系建设,通过延伸门诊、延伸病房、远程会诊等方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把市人民医院建成国家高原病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化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乡村卫生机构标准化服务建设水平。实施千名医护人员医技提升行动计划,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水平。培养一支业务能力过硬、水平能力强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行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实施低氟健康茶补贴政策。实施干部职工“健康保障”专项计划,推广适用高海拔地区医疗保健新设备新技术。

完善高效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市级指导示范、县(区)综合养老、乡镇(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村(居)养老服务站点“四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加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创新养老机构建管体制,鼓励公建民营、民建民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探索建立居家养老巡视探访服务制度,建立农村贫困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补贴机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

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县(区)级公共体育场、乡(镇)级多动能运动场全覆盖,村(居)级室外体育场覆盖率达50%以上,寺庙全民健身器材全覆盖。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面向公众开放的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球场等,推动新建居住小区按规定配建健身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交付。加强体育行业的监管和指导,加快推进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推进“互联网+健身”,丰富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民体育活动。

第六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持续深化“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和“五有五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各族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坚持男女平等等基本国策。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整合基层文化服务资源,发挥行政村文艺演出队服务基层群众作用。建设拉萨工人文化宫。建强用好市、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推进智慧广电建设,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成果。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设项目。加强特色文化传承保护,规划建设一批文物陈列馆、非遗展示馆、保护传承中心和传习所。系统推进“书香拉萨”建设。

专栏6 社会事业重点任务

教育:实施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升本”建设项目、人大附中拉萨幸福学校、堆龙德庆区第二中学、空港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建设,新建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

医疗卫生:实施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人民医院提标扩能、藏医院建设项目、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市人民医院信息化提升改造项目、市妇幼保健院信息化项目、八县区医院信息化项目。

健康养老:实施拉萨市养老综合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农牧区养老邻里互助点、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建设叶巴康养小镇。

文化事业:实施中华文化公园、县(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改扩建、县区艺术团排练场、乡村数字电影室内放映室建设项目。

社会保障:实施居委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儿童福利院以及市殡仪馆、公墓建设(含军人公墓)。

第四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增强内生发展新动力

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净土健康、绿色工业、现代服务、数字经济“五大产业”发展,以集群化发展为载体、以全链条贯通为支撑、以标准化工程为保障,推动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从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产业化初期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和品牌化建设,提高产业发展市场适应度,加快构建具有较强产业规模、鲜明市场导向、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产业成为支撑拉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

第一节 建设国际旅游文化城市

围绕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定位,以“特色、高端、精品”为导向,加大旅游资源开发,丰富文旅业态供给,提升信息共享、行业监管、旅游安全、标准化服务水平,将拉萨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对外开放的主渠道、富民利民的主力军、生态保护的主桥梁,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旅游厕所、指引标识、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便携吸氧、高压氧舱等功能保障,打造和推广全域有氧旅游产业。打造“拉北环线”精品旅游线路。构建运输枢纽场站—集散中心(点)—旅游景区互联互通的三级旅游集散体系,提高旅游可达性和容量。支持“好客藏家”“乃仓文化”等特色住宿业发展,提高酒店业管理服务水平和游客接待能力。培育渠道多元的龙头旅行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丰富旅游业态供给。发挥生态、民族民俗、高原风光等特色优势,凸显特色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等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大文物保护利用,支持文创产品开发,推进文化创意园区集约集聚发展。深度发展观光休闲游、乡村旅游,创新发展非遗与民俗体验游、博物文化游,开拓发展高原康养游、体育旅游,积极发展产业考察游、会议奖励游,统筹发展夜间休闲游,精准发展高端定制化旅游、特色节庆旅游,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支持旅游景区提档升级,鼓励建设旅游度假区,建设5C级自驾车和旅居车营地。发展高原体育产业集群,打造汽车越野、骑行、徒步、马拉松等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高标准建设羊八井国际登山小镇。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民俗浓郁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到2025年实现参与旅游业态的农牧民达到10万人以上。

提升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实施“智慧+旅游”工程,打造“数字文旅+中华文明”互联网平台,推出“智慧旅游”APP,完善旅游信息发布、共享、管理机制,建设智慧景区。推动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数字再现与虚拟云游等文物展示方式融合。建设旅游安全风险预警处理平台,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旅游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旅游市场执法监管,营造健康规范有序市场环境。

专栏7 国际旅游文化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

打造精品旅游:建立与山南、林芝、阿里、日喀则、那曲等地市旅游开发共享机制,推出跨区域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优化提升布达拉宫、大昭寺、纳木措湖等传统景点线路及服务质量,深度挖掘和打造象雄美朵生态旅游、达孜区扎叶巴旅游区及现代工农业旅游、净土健康游、登山小镇体育游、红色旅游、康养休闲游,以及特色乡村游等,创新旅游产品,打造全国一流、高原特色的自治区旅游集聚地。

发展城郊旅游:开发直孔沟、斯布沟等沟域经济,鼓励农牧民合作社等各类经济主体从事旅游业,重点发展周末休闲游、节日度假游等活动,逐步形成城郊旅游休闲圈。

拓展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援藏”,加密互通航线。开展好“冬游西藏”,积极拓展历史名胜探访、藏历年节庆体验等活动。探索旅游与稳定开放的协调机制,大力推动与尼泊尔等南亚国家文化旅游合作。

第二节 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

立足拉萨水、土、空气、人文“四不污染”的环境资源优势,以“拉萨净土”区域公用品牌为依托,持之以恒推进农牧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业带建设,提高综合生产加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供给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提高种植业质量效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青稞增产专项行动,加大良种选育,提高粮油单产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优化粮经饲结构,支持蔬菜、瓜果、花卉、藏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发展青贮玉米、苜蓿草等优质饲草料生产。推进牧草良种产业和草产品加工业发展,扩大优质饲料作物间套种植规模,提高优质牧草和秸秆利用率。

壮大养殖业发展规模。大力推进牦牛育肥专项行动,以良种繁育和育肥出栏为重点,建设林周牦牛繁育基地,发展壮大以“净土牧场”为载体的规模化育肥基地。坚持草畜平衡,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轮牧等草原保护制度,探索实行“集中圈养、分户饲养”,到2025年实现年出栏20万头以上。加快发展奶牛养殖业,持续推进标准化养殖中心建设,提高奶牛科学饲养水平和质量。构建高原奶产业体系,实现鲜奶直供。推动藏鸡保种扩繁,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到2025年实现养殖规模达到50万只以上,产蛋量超过1000吨。稳步扩大生猪、藏羊养殖规模。

提升农牧业组织化程度和融合发展水平。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支持家庭农场、农牧民合作社创新发展,开展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鼓励引导土地向种养殖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民宿旅游、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建立净土健康产业标准化体系。设立“拉萨净土”标准化研究院。加强标准制定、质量检测、包装研发等基础工作,推进“净土严选”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净土健康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品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做大做强“拉萨净土”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拉萨净土”产业联盟,加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构建质量保证与诚信体系,提升“拉萨净土”市场适应性、质量安全性、品牌美誉度。

实施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建设聂当高原生物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改造、培育、发展一批龙头特色食(饮)品加工企业,推动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形成高产值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完善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设施网络,构建绿色智能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把拉萨打造成为辐射全区的高质量农产品供应链中心。多渠道加强本地农畜产品宣传营销,提高本地消纳率。积极开拓区外销售市场,对出藏运输费用给予财政补贴。

专栏8 净土健康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生态养殖基地:推进实施城关区奶牛养殖基地和乳制品深加工基地,当雄县牦牛和藏系绵羊养殖基地,林周县澎波半细毛羊养殖基地和牦牛繁育基地,尼木县藏鸡种质资源保护及养殖基地、牦牛生猪养殖基地,达孜区牦牛养殖基地和高标准奶牛养殖中心,曲水县牦牛养殖基地、生猪养殖基地、藏鸡养殖基地、雅江雪牛养殖基地。

种植业基地:推进实施堆龙德庆区蔬菜、香料、花卉种植基地,曲水县藏中药材种植基地、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墨竹工卡县青稞和油菜种植基地,林周县青稞、饲草、蔬菜种植基地,达孜区青稞和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尼木县特色水果和食用菌种植基地。

第三节 构建绿色工业发展体系

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扩量与提质并进”的原则,大力实施绿色工业企业培育计划,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着力发展新型建材业。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地方建筑特色、规模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本土建材生产企业和建材交易专业市场,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部件以及高性能、低能耗的新型建材产品,推动建材业绿色科学规范发展。以改造提升曲水县、堆龙德庆区、达孜区等建材基地为重点,提升商品混凝土、多功能砖、砂石料等建材自产能力。

巩固提升绿色矿产业。对优势矿产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鼓励矿产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矿业开发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矿产业走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道路。

提升新能源产业效能。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提高输电通道和受端市场消纳能力建设,加强太阳能开发利用,支持地热能、光伏等新能源开发,鼓励光伏企业配备储能设施,重点推进羊八井高温地热发电项目,打造当雄县地热能产业示范基地。

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节能环保技术、3D打印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和技术,开发适应高寒地区的节水和污水处理的新工艺和新设备,引进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培育拉萨本地节能技术服务企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工业第三方治理、环境治理特许经营、合同环境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经营模式。

建设高原新技术新设备研发试验基地。支持发展高原生物医药,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医相结合的科研、生产、临床体系建设,重点开展藏成药标准研制,加快藏药新品、保健品研发。整合一批高原特色生物企业的研发创新资源,共建高原生物健康产品研发平台,打造集生产、制造、研发于一体的产研互动基地。围绕满足高原生产生活需求,研究推广低运营成本的供氧、供暖技术路线,支持公共建筑、民用建筑供氧供暖,逐步提高普及率。

第四节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分类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创新完善监管体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打造辐射全区、联通内地、面向南亚的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定推动服务业开放发展的实施意见,优化扶持政策、监管体制、投资环境,打造全区金融、科技、咨询、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高地。以拉萨顿珠金融城为依托,吸引金融机构、金融资本、金融人才等向首府集聚,鼓励银行、证券、期货、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服务企业入驻,推动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拉萨设立分支机构。打造金融中介和后台服务区,创新市场监管。集中拉萨市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依托现有实验设备和技术人才,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高行业技术检测水平。鼓励产学研合作,加强行业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制订相关行业标准,搭建公共数据平台。加快发展工程咨询、商务咨询、法律会计等第三方服务市场,鼓励优秀咨询企业进驻,支持和培育本地咨询机构。加快陆港型和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推进公铁联运、陆空联运建设。探索布局面向成渝经济圈(雅安方向)、陕甘青经济圈(兰州、西安方向)的进出藏物流基地,统筹农村客运、农村电商网点等资源,加快推进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一体化。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和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调整服务结构,优化服务布局,着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升级。商贸服务业:顺应老城区功能疏解发展趋势,着力推进城关区商业中心改造,提质发展老城中心商业圈。依托柳梧新区建设,着力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建成柳梧高端商务区。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结合房地产开发、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发展养老、托育、健身、医疗、家政、维修、配送、餐饮、物业管理等多种社区服务业,规范社区服务业市场秩序。加强劳动力资源保障和职业技能培训,推动社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构建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智慧社区”。

专栏9 物流产业重点工程

物流枢纽站场:实施拉萨航空生鲜果蔬指定口岸、县域物流集散中心、拉萨市陆港物流枢纽基地等项目。

冷鲜仓储冷链运输:逐步推进实施各县区农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堆龙德庆区高原特色食品冷链中心(二期)。

第五节 培育数字产业经济

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服务等数字经济业态,大力引进和培育相关业态企业、项目、人才在拉萨集聚,鼓励社会力量针对数字经济产业设立创新孵化器,提供创业孵化、资源租赁、活动交流、投融资对接等服务。

推进数字产业化。建设拉萨数字经济产业园,设立拉萨数字产业研究院,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等数字产业,打造“一云、一网、一中心”的大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制定扶持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在土地划拨、人才培养、用能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数字类企业入园发展,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建设园中园。积极发展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变换等大数据预处理产业,培育壮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分析、安全保护、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服务业,延伸拓展大数据技术和产品在旅游、医药、电商物流、清洁能源、金融等相关领域应用,形成协同发展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建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并配置相应出入口带宽,打造面向南亚的国际数字产业服务基地。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引进国内知名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区内信息化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壮大本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到2025年末,将柳梧新区建成西藏数字经济发展先导区、数字“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全区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推进产业数字化。培育和聚集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下转第六版)大力培育新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农牧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积极发展网络旅游服务,研究推广3D景色欣赏、游客交流互动等虚拟旅游产品和服务。发展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一批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培育新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

建设智慧城市。加快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扩容骨干网、城域网和IPv6,进一步提高网络容量、通信质量和传输速率。建设全景式城市大脑,提升研判预警、智能决策、应急指挥能力。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城市安全发展、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环境监测、食品溯源、综治维稳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逐步开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打造便捷惠民服务体系。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多领域创新应用,培育发展具有高原城市特色的“智慧+”民生服务。建立面向5G的主流媒体融合传播网、数字文化传播网、基础战略资源网,实现广电网络超高清、云化、IP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场景支撑能力,实现广播电视人人通、移动通、终端通。

专栏10 智慧城市重点工程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拉萨数据中心、大数据平台、政务云中心。

智慧信息化:配合实施智慧法院、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学校、智慧城管等“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工程,建设拉萨市政务共享交换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等。

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智慧警务、“雪亮工程”二期等。

第五章 深化改革创新 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建设有为政府打造有效市场,加强和改善制度供给,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促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节 激发各类市场活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拉萨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同质同板块业务整合和战略性重组,培育市场话语权、引领带动作用、对经济社会贡献等方面大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压缩国企管理层级,减少子(分)公司数量,开展低效无效资产清退处置和常年亏损企业专项治理。推进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支持国有企业按照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分层分类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资本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完善考核目标调整机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推动用工市场化,推行国有企业员工分层分类公开招聘。把党的领导融入国有企业治理各个环节。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将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纳入财政承受能力计算范畴,积极争取政府债券额度。规范政府举债融资,保持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明确市县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建立健全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不断完善预算绩效考核办法,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绩效。增强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制度,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重点领域,给予投资补助、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支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构建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好减费降税政策。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增加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机制,加强要素价格管理和监督。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配置。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园区长期闲置土地“出清”。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建立政府征集民营企业意见建议工作机制、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和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机制。

第二节 培育科技创新动力

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全区科技创新中心,引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继续实施百家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加大青稞、牦牛等生物产业基础研究力度,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依托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建立政府和社会多渠道科技创新投入机制。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并推动转化应用,采取税收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提升企业基础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支持藏医药科技创新和建立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和实现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应用,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完善单位内部科技成果转化中对科研人员进行现金和股权、期权奖励办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发明创造、专利申请,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予以奖励,推动专利成果提质增量。

激发“双创”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双创”载体服务管理,推动原有空间基地升级。搭建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融资平台和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实施创业品牌打造行动,大力培育创业精神和创客文化。健全多层次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调整完善扶持政策,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促进科技、金融、财税、人才等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措施有效衔接。

专栏11 科技事业重点工程

科技事业发展基础工程:新建拉萨科技馆、科技产业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高原特色农牧业研究院等。

科技服务工程:实施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生态保护技术研发项目,拉萨市高原生物研究所检验检测平台提升工程。

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立符合人才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薪酬体系,吸引优秀人才,促进劳动力社会性流动。促进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升,推动优秀年轻干部上下交流和多岗位锻炼,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注重培养长期在藏工作的汉族干部,保持汉族干部比例不低于30%,完善公务员奖金制度。优化基层和一线教育、科技、医疗、农技等事业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实施企业家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培养爱国、创新、诚信和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地企业家。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动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相匹配。完善领军型、专业型高端人才和理工农医等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实施“十大行业明星”遴选、“拉萨英才”评选活动。

专栏12 人才培育方向和重点

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成立非公有制企业培训基地和人才培养顾问团。申报“少数民族特殊培养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 “突出贡献专家”、“511人才培养工程”、“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国家及自治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项目。

第四节 优化营商环境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遵守宪法法律,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和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推动社会关注度高、实践急需、条件相对成熟的社会治理问题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工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探索实行联动综合执法。强化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落实。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实施“八五”普法计划。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人民法院依法实施的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围绕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管住管好,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按照市场规律和资源配置效率交给市场或社会。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程序、要件等审批许可条件,全面取消兜底性报件要求,推行告知承诺制,实现行政审批标准化。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府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实行简易注销,实现企业开办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全面依清单收费。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制度,推动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加速12315政府服务热线提档升级。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推动“三集中三到位”。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信用拉萨”平台,畅通政企数据流通,推动信息归集共享,形成覆盖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居民个人的信用信息“一张网”。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制。开展诚信文化教育宣传活动,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推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信息网上公开。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开展全覆盖、标准化、公益性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将市场主体基础信息、执法监管和处置信息、失信联合惩戒信息等与相关部门业务系统按需共享,推动信用监管数据同步、措施统一、标准一致。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动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大“黑名单”曝光力度。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

第六章 统筹城乡区域 塑造协调发展新面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科学谋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塑造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面貌。

第一节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返贫致贫人口动态清零。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并落实基本生活保障措施,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补齐影响群众生活生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就业短板。依托“讲村史、谈变化、颂党恩”活动,持续深化“志智双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形成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调整规范扶贫产业项目运营模式,推广干部 “点对点”抓扶贫产业项目等创新机制,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推动确权登记,探索建立自持经营、股权分红、投劳增收等多元化经营方式,促进扶贫产业项目保值增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脱贫户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购销订单带动、股份合作、收益再投入、租赁联结、土地流转等模式持续参与产业开发全过程,鼓励龙头企业采用赊购原料、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超额利润返还等形式优先确保脱贫群众利益。拓宽扶贫车间吸纳、劳务协作、创业带动、公益岗安置等就业渠道引导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转移就业。推进消费扶贫行动。

第二节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编制乡村规划,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农房提升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程。坚持节约用地原则,引导偏远村民小组或偏远住户向中心村和规模较大的村庄集中。农房提升改造注重安全适用、功能合理,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房屋建设,鼓励其将房屋结构改为框架,实施农牧区“双改”工程,系统改善农牧民住房和农牧区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注重传承文化、塑造特色,尽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增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到2025年全市40%以上的行政村(居)基本实现“村十有”、“八到村”、“十到户”。

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生态和传统农牧业文化资源,着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示范村,实现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加快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农村休闲观光、乡村民宿、农家乐、文化体验等业态,推动农牧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把生态保护和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做大做强做优牦牛、青稞、奶牛、藏鸡、藏羊、饲草、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农牧民就近就便增收致富。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1-04-24 4 4 拉萨日报 c118007.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