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优化党员“双报到” 助力基层“强治理” 索朗丹增 拉茸玉点 云旦旺久 2024年08月15日

党员“双报到”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打破了社会基层治理“条块分割”模式,把资源、管理、服务放到基层,让“条”的力量融进“块”,激发了社会治理活力,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党员“双报到”是加强横向联动构建区域化党建的重要渠道,打破了局限于单纯党务工作层面的狭隘认识与做法。党员“双报到”制度在全国各地的推行,实现了对社区党员和属地党员的双重管理,在促进党员统一管理、推进党建工作落地社区、整合属地单位和在职党员力量、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拉萨城关党建推出的“双报到双积分”机制,通过建立党员服务“八大载体”,推进四种工作方式,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实现了对党员的双重管理,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彰显了党员参与治理的社会效益,高位推动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形成了社会协同共治的良好氛围。

一、党员“双报到”实践成效

拉萨市自2023年4月启动实施以社区为单位,以辖区内党支部为基础,推动属地全体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以来,主要以开展宣传宣讲、环境卫生大扫除、交通疏导、增绿添彩、助老弱残、爱心助教、认领“微心愿”、社区功能室管理为载体的志愿服务活动,重点从街道社区全面排查、摸清党支部和党员底数,建立信息工作台账;明确积分标准对等兑换服务奖励,建立积分管理制度;实行积分动态公开同步云平台,建立积分考核反馈机制;明确责任推出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加大社会宣传,推进了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运行,实践成效显著。一是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员“双报到”工作的推动,使得社区党组织与其他党组织、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建立了联系网。在街道社区党委的引领下,更多的基层党组织、党员服务主动向社区倾斜,直接为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打通了新的通道,管理与服务更加精准精细,凝聚民心夯实基础,大大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二是实现了对党员的双重管理。从单一的单位党组织的管理转向同时服从服务于社区党组织管理的模式,党员管理与服务更加多样化,党员服务群众更为便捷,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民主性进一步提高,党员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三是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通过党员“双报到双积分”机制,激发了党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覆盖面,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社区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化,社区治理服务更加多样化,有效整合了社区治理资源,充分释放了社区治理能量,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四是彰显了党员参与治理的社会效益。在社区治理中,通过民意调查需求、组织调度协调、党员参与服务的方式,解决了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获得了基层群众的认可,为社区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二、党员“双报到”需应对的一些问题

(一)体制机制上:社区集中和属地单位集中开展服务活动有效衔接不够,横向联动较弱。“双报到”目前只针对街道社区直管党员的考核,街道社区未完全实现对属地单位党员的考核建议权,服务配套机制需健全。

(二)资源整合上:针对社区属地直管党员,属地在职党员、流动党员、退休党员的多元主体,社区层面未完全建立党员优势资源清单,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未能打造满足社区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的党员专业服务团队。一是社区内各党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党员群众的多元主体力量的整合协调参与度不够,对形成社区共同治理协同治理模式有阻力。二是以服务活动为载体,突出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党员和群众融为一体形成整体优势的问题。除此之外,部分社区存在社会化移交党员如何管理和资源有效整合的问题。

(三)服务优化上:一是社区服务活动载体多,但缺少社区治理整体规划和基础调研。二是“双报到”党员参与社区常规化的单一组织开展的整治类服务活动较多(如环境卫生整治、交通劝导等),其他类活动党员参与人数较少,党组织与党员服务未能真正融入社区大家庭,导致服务不够精准,有效性缺失。三是街道统筹服务活动的区域协调性和社区组织开展差异化的服务活动有所欠缺。四是社区“静态资源”如何有效转化为“动态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仍有提升空间。

三、党员“双报到”优化建议

(一)完善有效机制,破除关键障碍。

一是完善横向联动机制。社区党委按照社区服务实际需求,属地单位资源优势,有效沟通衔接属地单位党组织与网格党组织、楼栋党组织(小组),形成组织间的合作与结对,为在职党员提供更好地融入社区群众和服务社区基层的报到平台。二是完善服务配套机制。社区大党委将各级党组织“双报到”工作纳入街道社区季度联席会议内容,研究部署优化策略;单位党组织也要建立定期研究、部署、推进党员“双报到”工作机制;街道社区建立属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加强对报到党员的全程跟踪管理与服务。同时,也要重视对“双报到”党员的正向激励机制,以单位评先选优、晋升优先、社区明星等方式进行正向激励。最终以刚性的管理考核和正向的激励两个层面,破解和推动党员“双报到”从被动报到转向主动报到。

(二)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管理方式。

一是街道社区应摸清所辖区域各级党组织的资源优势和个体党员的特长优势,列出优势资源清单,结合各类服务载体和具体服务事项,针对性的鼓励主动报名参与,有效沟通并主动承接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做好对党员服务社区的登记管理、资源对接、管理台账与情况公示,逐步从“需要党员做什么”转向“关心党员能做什么”,给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二是针对属地党员的多元主体性,既要整合资源,打造服务团队;也要分类管理,充分掌握主体的性质和服务规律进行约单派单。在“吹哨”过程中,也应注意和权衡设定的硬性指标活动给报到党员带来的负担,应突出党员报到服务事项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群众非理性的需求也要酌情协调。

(三)用活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质量。

街道社区应统筹规划和精心设计与社区发展和治理相协调的、与社区群众现实需求紧密相关的服务载体和具体活动项目,跟踪其效果。街道“吹哨”层面应统筹党员报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区域协调性,结合区域化党建,整合各社区党员开展综合性志愿服务活动,更加注重有广度的社会面宣传和社会效益。同时,也要注重街道对社区党员报到的业务指导。社区“吹哨”层面应统筹各级党组织和各类党员的资源优势,根据社区实际和民意需求确定活动主题,以党组织主动承接服务事项和各类党员自愿参加具体活动的方式,差异化的开展社区治理服务活动,更加注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尤其是针对社区功能室场所“冷清”,各功能室“工具去功能化”,“孤岛化”方式运行的问题,这些现象既有社区功能室所处位置和空间的局限性,也有运行社会化、人员专业化和服务人性化等方面的差距,导致功能室存在感比较低。因此,社区要把“静态资源”激活,将其转化为“动态资源”,要精准分析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优势特长,社区组织的力量和群众的优势,推动报到机制、市场机制、考核机制互补性应用,朝着常态化、专题化的方向发展。将课外教育、医疗卫生、健康保健、就业创业、垃圾分类指导等多元化的服务引入场所进入社区,构建相协调相结合的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党建示范引领,多元主体参与。

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而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党建引领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核心,在“双报到”过程中,应当突显社区“大党委”的示范引领,彰显社区内各党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党员群众的多元主体力量,形成协同共治的模式。一是党员“双报到”服务不局限于属地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并联,应有边界的扩展到属地各组织的串联;使得社会、市场组织的党建“去形求实”,避免这类组织的党建孤立于治理与服务场景,党建更加具有实践性。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双报到”服务,更容易形成重心下移、资源互补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运作,使得各类组织更好嵌入社会服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更具活力。二是各级党组织、党员率先示范,加强与各主体间的沟通与联系,强化主体间的团结与协作,优势、力量互补,凝聚力量打造专项服务团体,提高社区治理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构建“社区一家人”的治理共同体。通过服务载体,让党员同群众拉家常、求民意、交朋友、讲政策、搞调研、送温暖,更自然的逐步从“融入”社区群体转向“嵌入”社区群体,拉近干群关系,夯实基层民主,巩固基层政权。而不是以现有的各党组织和党员为主体,刚性的以活动为活动,单方面区域性的开展常规化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党建没有真正嵌入社会,党员没有真正融入社区,服务失色成效不明显。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加大对各类党员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教育和宣传,强化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识。

(五)优化智慧系统,改进服务方式。

一是各街道社区参照网格系统筹建工作,摸清街道社区内的党组织和党员底数,精准录入云系统,将底数最大限度涵盖到社区内“三新”组织。二是严格审查审核系统后台对党员主动申报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合理调控服务次数和相应的分值;调整加大对集中性、精准性服务活动的相应积分,确保服务真实有效。云系统积分排行可作为考核指标,但鉴于各街道下辖社区数量、社区下辖党组织数量、党员数量不一的情况,应当以均值或其他指标作为考核参数。同时,积分兑换物质奖励作为正向激励,存在兑换后总积分减少的问题,总积分或均值又影响个人及党组织的整体积分情况;建议兑换后总积分保持不变,可兑换积分相应扣除。最后,在系统完善过程中,建议系统推出订单“小流程”,建议在平台上实现居民点单、系统审核、社区派单、党员接单、居民评单的系统化功能。

(作者单位分别为拉萨市委党校、林周县委党校、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